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爱群
2月20日下午,北京浙江大厦5楼高朋满座,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在此举行。
这天,陪同这本杂志一路同行的不少人赶来参会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他们中,有默默投稿支持杂志发展的作者,有每期必看并从中获益良多的读者,更有与杂志共成长的被记录者。
“20年,感谢有您!”会议室背景大屏上,这句看似朴素的话语饱含千言万语。
这句话饱含千言万语
据了解,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是本内部刊物,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(简称“浙江省驻京办”)主管主办。一本内刊,何以让人牵挂?又何以引来这么多人关注并点赞?
20年206期,刊文万余篇
据北京浙江大厦行政办于小娟回忆,2002年地处安贞商圈的浙江大厦竣工并投入使用。2004年,《在京浙江人》创刊。“大厦一楼前台有个固定位置,每期带着油墨香的杂志一摆上,很快就被拿没了。”她说。
那是因为,《在京浙江人》是浙江人赴京在京的必读期刊。至今,杂志每一期封面上方,仍然醒目地印着这句话。由此,杂志也成了在京浙江人心目中的“抢手货”,其发行量也从当初的每期几百份增长为如今的近5000份。
相关统计数据表明,《在京浙江人》创刊20年来,累计发行206期,登载各类作品万余篇(幅),就连新冠疫情期间也从未间断。
潮新闻记者了解到,20年发展历程,这本杂志从最初薄薄20页的黑白刊物,历经多次改版。
座谈会现场很多人,是《在京浙江人》的忠实粉丝。二十年间,他们见证了在京浙江人拼搏奋进的足迹,也见证了杂志从蹒跚学步到稳健前行的蜕变:
2004年8月,《在京浙江人》第一期杂志应时而生。其创刊词中写到:“在京浙江人现在只是一棵幼苗,需要全体在京浙江人的共同关心、爱护和支持。”自此,这颗幼苗开始茁壮成长。
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创刊号封面
2012年9月,杂志首次实现全彩页印刷,这让广大投稿人笔下的文字有了更缤纷的色彩。
2012年9月的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封面
2016年1月,杂志迎来第一次大型改版,“钱江潮”“京办苑”“浙商情”“生活+”四个板块内容初次形成并延续至今。
2016年1月的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封面
2020年1月,受疫情影响杂志首次出版季刊,此后优化调整为双月刊并扩充至56页,内容更加丰富扎实。
如今,这颗幼苗已成长为涵盖经济社会发展、驻京工作要闻、浙商奋斗动态、人文社科知识等多维度的综合性刊物,并且由纸媒时代的精耕细作,积极向拥抱新媒体时代融合转型。其表现形式,也从立足北京传递家乡浙江讯息,成长为在京浙江人情感与信息交流平台。
作者、读者、被记录者,3位浙江人的深情回顾
潮新闻记者看到,8位杂志参与者饱含深情的现场交流,是本次座谈会的重头戏。而这,也恰恰印证了20年前杂志创办时的那份初心:聚焦京浙人、讲述京浙事、传递京浙情。
座谈会现场 盛颖 摄
正如他们所说,20年间《在京浙江人》从一株小小的幼苗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大树,其关注的核心焦点始终非常明确:80多万在京浙江人。套用一句理论点的话语来说,就是其“出发点是人,落脚点是人,精心刻画的也是人”。
正是由其初心出发,它是浙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。
已届耄耋之年的詹黛薇也赶来出席了座谈会。她是浙江省驻京办原副巡视员,2000年从浙江调到北京工作,退休后定居北京。“现在,定期寄来的杂志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期待。透过杂志里面的新闻动态,我们能及时了解浙江大事要事和驻京办动态,让我们离乡千里依旧能实时感受家乡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,感受到家乡的亲切与温暖。”她说。
在詹黛薇的娓娓讲述中,我们得知她退休至今还是《在京浙江人》的积极投稿者。2016年夏天,她和爱人精心整理了解放前牺牲的九位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资料,提供给杂志编辑部,最终形成了当年的烈士纪念日特辑。特辑中那篇序文《纪念解放前牺牲的九位中共浙江省委书记》,便由詹黛薇和爱人共同执笔。“特刊出版后受到读者们的一致好评,有很多老朋友问我们来要这份珍贵的史料。”詹黛薇表示,“这对我们老两口来说,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成就感。”
烈士纪念日特辑封面
作为浙江派驻北京的办事机构,浙江省驻京办正式成立于1958年。曾于1967年4月撤销,此后停止工作近15年。1982年1月,根据工作需要,获批恢复“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”。
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地方经济发展,浙江11地市已在北京设立2个驻京办事处(杭州、宁波)、9个驻京联络处。近年来,浙江各地更是派出庞大的招商队伍进驻北京,建平台引项目,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。在浙江驻京干部们看来,《在京浙江人》就是他们驻京工作的忠实记录者。
绍兴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宋琪,便在座谈会上交流了自己的感受。在他眼里,《在京浙江人》就是驻京干部们相互交流学习的一个平台。“就我们驻京招商这一块工作来说,杂志上经常刊登的全省各地驻京招商做法和亮点,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”他说,“杭州的‘双招双引汇客厅’‘驻京通’,嘉兴的‘南湖之窗’以及各地的体系招商模式,让我们学会了一盘棋思维的逻辑。”
座谈会上,更不乏在京浙商的优秀代表——他们说,《在京浙江人》围绕如何讲好浙江故事、浙江精神、浙江力量,是在京浙江人故事的精彩讲述者。
这其中,他们尤其重点提到了一组系列报道《繁茂的藤蔓——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》。2023年是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周年。从2023年5月开始,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、浙报集团北京分社、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联合中国网,并且尝试和相关新媒体组成传播矩阵,用将近5个月时间,精心策划推出《繁茂的藤蔓》栏目,以30多篇全方位多层次的系列报道,让更多人知道了浙江人在北京的拼搏奋斗故事。统计数据显示,这组专题系列报道的全网传播量达到1000万次以上,每篇报道的的转发量都很大,每篇报道都得到网友踊跃跟评,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在京浙江人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《繁茂的藤蔓——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》系列报道
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、北京更香宁红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丽俐,便是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的被记录者,也是《繁茂的藤蔓》系列报道中的主人公之一。
1995年,朱丽俐和未婚夫俞学文从浙江武义县柳城镇青坑村来到北京,揣着2000元和一袋袋浙江绿茶,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寻找商机。此后,这对夫妇从茶叶包装中找到突破口,挣到第一桶金,创立了“更香”有机绿茶品牌,不仅在“中国茶叶第一街”立下脚跟,更是开创了浙江有机绿茶的新市场。俞学文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农民、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等荣誉,担任第十一届、十二届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;朱丽俐也荣获“影响中国——全国十大巾帼新农领军人物”等荣誉称号。
“茶业的兴盛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,作为一个从浙江走出来的农民,我和我的企业,得益于浙江农业的阳光雨露,成长于大好时代的盛世春风。”朱丽俐说,感谢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,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在京浙江人的奋斗故事,记录了时代的变迁,坚定了他们带领更多浙江茶农奔向共同富裕的信心与决心。
致敬20年,讴歌更加美好的新时代
潮新闻记者发现,为献礼创刊20周年,杂志编辑部特别策划了《在京浙江人》20周年纪念特刊,令人印象深刻。
20周年纪念特刊封面
先从版面设计来看,纪念特刊的设计非常鲜活亮丽。“为更加生动并全方位展示杂志20年来的发展图景,本次特刊我们对封面及内页设计做了全新升级。邀请专业设计师设计封面,包含新春佳节及20周年等元素;同时配合封面为每个板块设计内页插图,特征鲜明;内页页眉页脚、字体及分栏等也实现了全新优化升级,兼具专业性与时代感。”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副主编、编辑部主任刘佶松告诉大家,“本次设计升级的大部分成果也将应用至后续杂志中,在2025年实现版面设计的全新升级。”
再说说内容。据了解,特刊发行恰逢岁末年初,省内、全省驻京系统以及在京浙籍各级商会大事要事很多。本期特刊内容由往期的56页增加至80页,其中收录了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、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、省驻京办率团赴港澳地区招商引资活动、北京浙江企业商会换届等重大新闻……生动展现了浙江和在京浙江人奋斗拼搏的动态。
焕然一新的四个部分
第三,是亮点纷呈的专题策划。专题策划一直是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的亮点,特刊在延续过往特色的基础上,精心策划了“新质生产力—院士说”“京浙人才”“浙商专访”等专题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编辑部首次梳理了杂志创刊20周年以来的大事要事,形成了“20年20人20图”专题报道——精选了20年来的20张老照片,邀请20位杂志发展过程中的见证者畅谈感受,约稿范围涵盖老干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商会企业家、驻京系统干部职工、历届编委会、编辑部成员等。透过这些照片和文字,读者可以一目了然感受到20年来杂志发展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。
作为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编委会主任,浙江省驻京办党组书记、主任蔡永波也出席了当天的座谈会。
他说:“一本小小杂志,是北京与浙江之间的双向奔赴。首都北京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创新策源地的一个核心支点,浙江人想更好理解中央的重要信息和改革创新政策,在北京的浙江人想更多知道家乡浙江的各方面发展情况。更好联通京浙两地,架起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桥梁——这便是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的重点工作,也是省驻京办工作的重要体现。”
“二十年来,我们以初心为舵,锚定服务与担当。我们还以文字为舟,载满乡情与梦想。我们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,讴歌时代,见证了在京浙江人的奋斗历程,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拼搏与奉献,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。”蔡永波表示,“《在京浙江人》杂志是所有在北京的浙江人的精神家园。今天,我们共同回顾这20年、致敬这20年、总结这20年,是为了在新的起点、面向未来,更好出发,继续破浪前行,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,更好聚焦新时代在京浙江人的多元面貌,奏响时代最强音。”